瓊·米切爾的回顧展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巡展后,于今秋展至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并升級為與莫奈作品的并置,印象派與抽象表現主義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米切爾的關注度。
在上個月,米切爾在大衛·卓納紐約空間的個展,集中展示了她創作于1979-1985年的畫作。
在去世30多年后,米切爾終于迎來了爆發。盡管時間看起來“巧合”,但展覽計劃并非是蹭熱度,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薩拉·羅伯茨與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研究與規劃高級策展人凱蒂·西格爾早在2015年便開始“預見性的”策劃此巡展。
一位藝術家在多年后仍具社會價值和他是否舉辦大規模、高規格的個展息息相關。而以上的展覽不免助推了米切爾在二級市場的行情——在上周,她于1966至1967年間在巴黎完成《無題》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8335萬港元。
全世界的美術館與藏家都在尋找那些被低估的藝術家們,對米切爾來說,這不過是剛剛開始。
瓊·米切爾在她的維特伊工作室,1983年。©瓊·米切爾基金會。
瓊·米切爾1926年出生于芝加哥,23歲時移居紐約,并迅速成為第二代抽象表現主義的核心人物。在那個女性在藝術領域被邊緣化的時代,26歲就成為少數幾個加入“俱樂部”(the Club)的人之一。
“俱樂部”是一個松散的藝術家組織,成員包括杰克遜·波洛克、德·庫寧、羅伯特·勞森伯格和弗朗茨·克萊恩,包括米切爾在內的大多數俱樂部成員在曼哈頓下城的第8街和第12街之間擁有工作室。
01
米切爾與莫奈
去年9月,米切爾的回顧展自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啟,于今年3月展至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薩拉·羅伯茨指出:“在受疫情和在線藝術的限制而受到這么多月的限制之后,米切爾微妙的表面和移動的色彩將為游客提供一種令人難忘的視覺體驗,并提醒我們親自觀看藝術的不可替代和壓倒性的力量。”
瓊·米切爾 《托架》1989年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包括一些博物館自己的藏品,如藝術家1989年創作的油畫《托架》,來自GAP品牌創始人多麗絲和唐納德·費舍爾收藏。
“莫奈—米切爾”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為巡展的最后一站,由“瓊·米切爾回顧”和“莫奈與米切爾的對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聚焦米切爾的生平和藝術風格,并展出了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中心等機構收藏的50件作品,第二部分以60件作品呈現米切爾與印象派畫家莫奈的跨時空對話。
“莫奈—米切爾”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瓊·米切爾回顧”旨在突出她創作的獨特性,包括她對色彩和光線的不斷重新思考,以及她與風景的親密聯系。“我隨身攜帶著我的風景,”她曾如此宣稱。米切爾受到了自己的回憶、他們的感受,以及現代大師(梵高、塞尚、馬蒂斯和莫奈等)的作品的啟發,也在音樂和詩歌中找到了靈感,展覽中展示的眾多創作都有意的強調了這一點。
“莫奈—米切爾”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20世紀50年代,克勞德·莫奈的《睡蓮》在美國獲得了認可,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將其視為抽象的先驅。1957年和1958年,在“莫奈的復興”的背景下,米切爾參加了專門討論“抽象印象派”概念的展覽。
瓊·米切爾位于佛特伊的住所,1967年
courtesy Joan Mitchell Foundation
1968年,米切爾搬到了一個與莫奈非常相似的世界,在離莫奈從1878年到1881年居住的地方不遠的維特伊定居,這進一步加強了兩位藝術家之間的聯系。維特伊成為她創作20世紀70年代多幅作品的地方,這些作品在光線與色彩上,敏感的捕捉到了自然的本質和風景的抒情性。
“莫奈—米切爾”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莫奈與米切爾的對話”展現了兩位藝術家對景觀和自然的獨特回應,在莫奈的《睡蓮》中,他希望在工作室重現在吉維尼小鎮觀察到的睡蓮景象。另一方面米切爾則探索了她在某個特定場所感受到的記憶或情感,這種感受于空間和時間之外依然鮮活。雖然米切爾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她的作品與一種“印象派”形式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展覽現場,這種互為注角的關聯性更強。
“莫奈—米切爾”展覽現場
Courtesy of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路易威登基金會藝術總監兼展覽總策展人蘇珊娜·帕蓋強調:“兩位藝術家都談到了生與死的循環和人類情感的復雜性。這些主題與基金會每年的140萬的觀眾產生共鳴。”
“瓊·米切爾 繪畫,1979–1985”展覽現場,卓納紐約畫廊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
02
米切爾的市場號召
米切爾早在1992年和2002年便已在惠特尼博物館舉辦過個展,直至高古軒畫廊于2010年和2013年推出其個展后,濃厚的市場需求使米切爾的作品于2014年起攀升至百萬美元級別。
瓊·米切爾 《藍莓》
200 x 150 cm 1969年作
成交價:1662.5萬美元
佳士得紐約2018春拍
自2018年以來,米切爾的遺產由大衛·卓納畫廊代理。藍籌畫廊的支持對其市場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一代理消息官宣兩周后,米切爾的《藍莓》在佳士得在紐約以1660萬美元的創下紀錄,此作當時的高估價僅為700萬美元。盡管此后這一紀錄沒有被打破,但對米切爾的重估仍在繼續。
同年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其1969年的一幅油畫《構成》以1400萬美元在豪瑟沃斯售出,這意味著對米切爾的全面重新審視的時機在不斷成熟。
此后,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各大拍場中更是不乏米切爾的作品。在今年10月底的“藝+巴黎”中,卓納畫廊以450萬美元售出了她的作品《邊界》。
到目前為止,米切爾的十幅畫作已經超過了1000萬美元的拍賣門檻。在過去兩年中,她最好的作品的價格大幅上漲,而在紐約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部主席亞歷克斯·羅特看來,這不過是“早就應該進行的市場調整”。
03
米切爾與亞洲
近年來,一些藏家有意識地決定購買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佳士得、蘇富比和富藝斯的相關專家都注意到,對專門由女性創作的作品的需求確實在增加。
但沒有紐約的聚光燈,米切爾在西方的市場可能會徘徊不前。但買家對米切爾“強大的女性聲音”胃口仍旺盛,尤其是在亞洲。
瓊·米切爾《賽耳底》
1961年作 油畫畫布
成交價:5651.3萬港元
蘇富比香港2018秋拍
2018年米切爾的作品自拍賣市場首次來到亞洲,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賽耳底》以5651.3萬港元拍出。
三年后,蘇富比在香港秋拍二度推出米切爾的作品,1967年所作的《無題》以6526萬港元成交。
瓊`米切爾 《無題》
油畫 畫布 200 x 150 cm 1967年作
成交價:6526.1萬港元
蘇富比香港2021秋拍
上周結束的佳士得香港秋拍,米切爾的博物館級巨作《無題》以8335萬港元領銜,足見亞洲市場對米切爾作品的重視程度。
瓊·米切爾 《3點鐘的12只鷹,約1962年作》
油彩 畫布 295.7 x 199.9cm
© Estate of Joan Mitchell
2021年5月,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的厲蔚閣展位
在藝博會中,米切爾的成交同樣高居不下。2021年,香港巴塞爾,厲蔚閣以1950萬美元向一位私人收藏家出售了一幅米切爾1962年的《3點鐘的12只鷹》。“亞洲對米切爾興趣濃厚”厲蔚閣聯合創始人布賴特·格文在接受采訪時透露。
這件作品是三年前佳士得紐約推出的已故的收藏家、旅游大亨巴尼·埃布斯沃斯的遺產拍賣會上拍出的明星拍品之一,彼時被一位美國藏家以1460萬美元拍下。
從某種意義上講,米切爾的厚積薄發這也印證了市場試圖挖掘出長期被男性藝術家所掩蓋的女性藝術家的價值。
瓊·米切爾(1925-1992)《無題》
278 x 199 cm 1966-1967年作
成交:8335萬港元
“盡管米切爾受到了廣泛的贊譽和贊賞——尤其是德庫寧和克萊恩——但這些贊譽不足以彌補她的作品與男性同行在商業價值上的差距。”西格爾說。當人們開始意識到米切爾和那些藝術家一樣好時,就會開始爭奪她的那些高質量的作品。
圖片來源 | 路易威登基金會、佳士得、蘇富比
編輯 | 馮漫雨